这个问题,说起来有点意思,也挺多人会搞混。很多人一提到欧盟和欧元,脑子里就觉得是同时诞生的,毕竟现在contact太紧密了。但实际上,它们俩的关系,更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经典问题,只不过在欧洲的语境下,是先有“大家庭”的概念,还是先有了统一的“货币”。
要说清楚欧盟和欧元哪个先,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。欧洲一体化的想法,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。二战结束后,欧洲大陆满目疮痍,各国领导人就琢磨着,不能再这样打仗下去了。得找个办法,让大家伙儿拧成一股绳,共同发展。所以,欧洲经济共同体(EEC)之类的组织,就慢慢冒出来了。这是个更宏观的概念,核心是想在经济上互相合作,打破壁垒,有点像是个“大联盟”。
当时这些组织,主要是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,商品、劳务、资本的流动,甚至是人员的自由往来。你想想,如果每个国家都用自己的货币,汇率波动、兑换成本,这些都会成为阻碍。所以,从一开始,就有人在设想,有没有可能有个统一的货币,来让这一切更顺畅?这个想法,就像埋在土壤里的一颗种子,一直在慢慢生长。
我在接触一些老一辈的欧洲经济研究者时,他们也提到过,早期一体化的很多推动者,本身就带着对统一货币的某种“情怀”。他们看到了德意志马克、法郎、里拉这些货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,但也看到了它们之间因为国家利益而产生的隔阂。一个共同的、有国际影响力的货币,对整个欧洲来说,是提升话语权的关键一步。
而欧元,它的诞生,可以说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但绝不是起点。早在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,关于货币统一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。上世纪70年代,甚至就有了“欧洲货币体系”(EMS)的尝试,虽然不是统一货币,但通过汇率机制,试图稳定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。这有点像是在为日后统一货币打基础,培养大家习惯“跟着大部队走”的感觉。
要推出一个统一货币,可不是件简单的事。涉及到各国主权、货币政策的协调、央行的独立性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。这期间,有过很多次的谈判、论证,甚至还有一些失败的尝试。我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欧洲央行的前官员讲,当年为了协调各国央行行长的意见,没少费功夫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状况和顾虑,要让大家在货币问题上达成一致,难度非常大。
最终,在1992年签订的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》中,才正式确定了要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(EMU),并且规划了引入统一货币——欧元的步骤。所以,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,欧元区是一个比“欧盟”这个概念的早期形式要晚一些的产物。当然,这里说的“欧盟”是指我们现在所熟知的、覆盖范围更广的政治经济实体。欧洲一体化的初期,你可以理解为是“前欧盟”的阶段。
所以,从逻辑链条上来说,是先有了“大家庭”(欧盟及其前身)这个合作的框架和愿景,然后才有了为了深化合作、消除货币障碍而孕育出的“欧元”这个具体的工具。没有前期的一体化铺垫,欧元是无法诞生的。
在实际操作层面,我们看到的是,欧盟的各种条约、机构在不断发展,成员国在不断增加,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。而欧元,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欧洲一体化背景下,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被引入的。你可以想象成,先把房子盖好了基本框架,再装修,然后才有了像欧元这样的“家具”进来,让生活更便利。
我接触过一些做国际贸易的企业,他们在最早的时候,可能就是和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这些单一国家打交道,用马克、法郎、里拉。后来,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,以及最终欧元的流通,他们的结算方式、成本核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这种变化,是基于“欧盟”这个大框架的深化,才带来的“欧元”这个具体成果。
有时候,理解“哪个先”,也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定义“欧盟”。如果把“欧盟”仅仅理解为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,那么它的雏形比统一货币的设想要早。但如果把“欧盟”理解为是今天我们看到的、具有强大政治和经济整合能力的实体,那么它和欧元区的建立,很多方面是并行推进,但从制度设计的角度,欧元的正式引入,是在欧盟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发生的。
我的看法是,不能简单地说“哪个先”,因为它们是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关系。但如果非要追溯起源,那么“欧盟”的概念,或者说欧洲合作的那个“大家庭”的构想,绝对是先于“欧元”这个具体货币形式出现的。欧元是这个大家庭为了更紧密的contact和发展,而迈出的重要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