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街头,报亭这个熟悉的风景正在悄然改变。很多人可能会问,为什么北京清理报亭?这背后绝不是一句简单的“市容整治”能解释清楚的,里面牵扯的利益、历史、城市发展逻辑,还有咱们做这行的,那些苦辣酸甜,想起来就一言难尽。
还记得以前,地铁口、公交站边,那些挤满了报刊杂志、香烟饮料的小小报亭,承载了多少人的信息获取和生活便利。早晨挤地铁前,顺手翻翻报纸,买包烟,跟报刊亭老板娘寒暄几句,那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那时候,报亭老板们靠着稳定的客流和商品的利润,日子过得也算踏实。
可后来,情况就开始不一样了。首先是数字媒体的冲击。手机一响,信息全来了,谁还特意去报刊亭买张报纸?年轻人更是如此。然后是电商的兴起,连香烟都能网购,更别提其他日用品了。报亭的客流少了,进货也少了,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厉害。我见过不少报亭老板,从前一年四季生意红火,到后来只能勉强维持。
再往深了说,其实这和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有关。北京作为首都,一直在追求更高标准的城市管理和形象。报亭这种“个体户”的存在,在某些区域,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区域或者新建区域,确实显得有些“不那么规整”。尤其是一些老旧、破损的报亭,在视觉上确实不太协调。但话说回来,很多报亭也是合法经营的,有经营许可证的,突然之间要求清理,确实让很多老板措手不及。
说到清理,这中间的水可深了。有时候,你看到的“清理”,可能只是一个开始。有的是因为管理部门要进行统一升级改造,把原来的报亭换成那种更现代化的、集成化的服务亭。这种亭子功能更多,比如可以卖咖啡、提供便民服务,甚至还能充电。但问题是,这种升级改造,成本高昂,而且摊位费、租金也随之水涨船高,很多原来守着报亭的小老板根本承受不起,只能选择退出。
我还听说过一些情况,就是有些地方会以“市容整洁”为名,强制要求拆除报亭,然后把这个位置“腾出来”。腾出来之后呢?说不定就被规划成某个商业项目的配套,或者干脆就成了绿化带。这些背后的商业利益,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一个好位置的报亭,如果能卖点别的,利润可能比卖报纸高多了,但这些机会,往往轮不到那些靠卖报纸维生的个体户。
我亲眼见过一个在地铁口开了十多年的报亭老板,因为地铁口改造,要求他们整体搬迁到几百米外一个偏僻的地方。人流量一下就少了三分之二,老板硬撑了半年,最后只能关门。他说,他不是不想跟着时代走,而是他的人生轨迹,他几十年的经营模式,都在那个小小的报亭里。突然之间,一切都要推倒重来,他无所适从。
我们这些做过这行的人,也一直在思考,如何在这种变化中生存。有些报亭老板尝试转型,比如增加香烟、饮料、tel卡销售,甚至是一些小零食。有些做得比较好的,会利用报亭的地理位置优势,发展成小型的便民服务点,像代收快递、打印复印、卖火车票等等。我记得有个海淀区的报亭老板,还尝试在报亭里卖起了鲜花,生意还挺不错的,尤其是在情人节、母亲节这些日子。
但这些转型,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比如卖鲜花,就需要更好的冷藏设备,增加成本;代收快递,又涉及到与快递公司的对接和管理。而且,zuida的问题还是在于,很多报亭的摊位面积非常有限,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商品和服务拓展。当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化,对占道经营、影响市容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的时候,报亭本身的存在形式,就成了一个需要被重新审视的问题。
当初我们这些业内人士,也曾想过联合起来,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,争取保留一部分报亭,或者给予更合理的转型支持。比如,能否在城市规划中,为报亭预留一些专门的、符合规范的经营空间?或者,能否通过一些技术手段,比如集约化、智能化的报刊亭,来提升它们的形象和服务水平?但这些努力,说实话,收效甚微。城市发展的方向,有时候是不可逆转的。
所以,当问到为什么北京清理报亭,答案是多重的。有市场需求的变化,有城市管理的要求,也有城市发展规划的必然。它不仅仅是报亭本身的问题,更是整个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形态演变的一个缩影。
对于曾经的报亭从业者来说,这是一次时代的阵痛。有些人可能找到了新的出路,有些人可能就此告别了这个行业。对于城市来说,这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。只是希望在追求更美好的城市形象和发展的同时,也能更多地考虑到那些曾经为城市生活贡献过力量的个体,给予他们一些缓冲和支持。
毕竟,那些小小的报亭,承载的不仅仅是报纸杂志,还有不少人的一份生计,一份记忆。看着它们逐渐消失,心里总会有点不是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