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上市公司有多少家?一个老研究员的视角

道指期货 (2) 1天前

北京上市公司有多少家?一个老研究员的视角_https://wap.15771688.com_道指期货_第1张

“北京上市公司有多少家?”这个问题,估计但凡是在金融圈待过的,或者关注资本市场的朋友,都或多或少地听过、问过、查过。其实,这可不是个简单能报个数字就完的事儿,这里面门道多着呢。好多人一上来就问,好像就等着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答案。但实话说,我接触这行这么多年,每次有人这么问,我心里头都有点打鼓,因为这个数字,它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且“北京上市公司”这个概念,你得先捋清楚了。

“北京上市公司”到底指什么?

首先,最直观的理解,自然是那些注册地、或者主要办公地都在北京的公司,然后它们在A股、港股、美股等交易所挂牌交易。这个是最容易理解的,也是大家普遍的认知。比如,像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这些巨无霸,毫无疑问是北京的。还有很多科技公司,像浪潮信息、美团(虽然早期是北京注册,但后来结构复杂了),早期很多都在北京。我记得当年有个朋友,就是在负责一家当时估值不错的互联网公司IPO,公司注册地就在中关村,上市前夕,为了各种政策优势,他们也折腾过注册地的问题,最后为了方便,很多都选择保留在北京,或者注册在北京。那会儿,你想想,北京的互联网公司,一股脑儿全往外跑也不是不可能。

但是,事情没这么简单。你再往下细琢磨,会发现更多的问题。比如说,一些公司,它的控股股东可能在北京,或者它的核心研发团队在北京,但注册地偏偏选在了其他地方,比如天津、上海,甚至是更远的地方,为了税收优惠,或者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。这种公司,算不算“北京上市公司”?从严格意义上的注册地来说,不算。但从实际的影响力、人才聚集、以及对北京经济的贡献来看,又很难说它跟北京毫无关系。我曾经接触过一家做高端装备的公司,研发中心和大部分管理层都在北京,技术骨干也都是清华、北大的毕业生,每年北京的税收贡献也不少,但注册地却在廊坊,因为那边土地和政策都更有优势。每次分析北京的产业结构,我都得想清楚,这种“沾边”的公司,要不要算进来。
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公司主体可能注册在北京,但它的实际运营、核心业务、甚至市值占比,可能在其他城市更高。比如,一个在北京注册的基金公司,但它管理的大部分基金投向的是上海的地产项目,或者深圳的科技企业。这种情况下,你去算“北京上市公司的数量”,就又会遇到同样的困扰。它在统计上的归属是北京,但它的“北京基因”究竟有多强?这是个需要权衡的问题。我理解很多人问这个问题,是想了解北京的资本市场活跃度,以及北京的优势产业在哪里。所以,简单一个注册地数字,往往不能完全反映这个情况。

统计的“坑”与数字的动态

说到底,报出“北京上市公司有多少家”,背后就是一个统计口径的问题。你去看不同的统计报告,不同的研究机构,给出的数字可能都会不一样,而且更新的速度也不一样。比如,我有时候会关注东方财富choice或者Wind这种金融数据终端,它们上面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,但即便是它们,在处理“注册地”和“主要办公地”的区分上,也会有不同的展示方式。就拿公司上市来说,从申请到最终挂牌,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,这期间注册地的变更、分公司的设立、母子公司的股权结构调整,都会影响最终的统计。我记得前几年,有个非常有名的互联网公司,在上市前夕,为了架构调整,把很多业务板块都从北京分拆出去,注册地也跟着变动,一下子就让原本以为它稳稳是北京上市公司的人,跌破眼镜。

而且,资本市场是动态的。今天上市一家,明天可能就退市一家,或者因为并购重组,母公司换了地方,子公司也跟着迁徙。尤其是在新三板转板、科创板、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之后,公司上市的渠道更多了,流动性也更强了。以前那种“一上市就稳定”的情况,现在不太常见了。我有时候会参与一些新三板公司的路演,很多公司为了进入创新层,或者准备转到创业板,会把注册地迁到上海、深圳,或者一些自贸区,因为那边的政策更友好,或者融资渠道更顺畅。所以,你今天问我北京有多少家上市公司,我可能只能给你一个“截至某时某刻”的大致数字,而且还得跟你强调,这个数字可能明天就不一样了。

我有个同学,当时是做投资的,特别喜欢研究某一个地域的上市公司数量,他总是觉得,上市公司数量多,代表着这个地方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。但实际操作中,我发现光看数量是不够的。还得看这些公司的市值、盈利能力、所在的行业、以及它们对当地的贡献。比如,北京有很多金融类的上市公司,这些公司虽然可能员工数量不多,但市值很高,对整个北京的金融业发展影响很大。反过来,有些制造业公司,虽然名字响亮,但在北京的实体经济中占比可能就不如以前那么突出,它们的总部可能在北京,但生产基地、研发中心分散在全国各地,甚至海外。

产业结构下的思考

当我们讨论“北京上市公司有多少家”时,其实更深层次的是在问北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。北京作为首都,它的产业结构和上海、深圳、杭州等城市有很大不同。过去,北京以“两高两少”(高科技、高收入、少人口、少工业)著称,这使得它的上市公司也呈现出明显的特点。比如,信息技术、金融、文化创意、生物医药等服务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。你想想,像字节跳动、百度、腾讯北京分部、京东(虽然早期在亦庄,现在结构也复杂了),这些公司都是北京科技创新实力的代表。

当然,过去几年,北京也在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,特别是低端制造业和一些污染较大的产业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在新增和迁出方面的数量。我接触过一些在燕郊、廊坊等地设立生产基地的北京公司,他们也一直在为环保和产业升级做准备,这中间肯定涉及到一些上市公司的调整和布局。你想,一些传统的重工业企业,在北京想要继续发展,难度越来越大,它们自然会考虑把生产环节往外迁移,甚至连注册地也一并迁移,以获得更宽松的发展环境。这对北京来说,未必是坏事,因为它能让北京更聚焦于高附加值、高科技的服务业。

我还记得有一次,和几个做PE的朋友聊天,他们就在讨论,说现在要投一个项目,除了看团队、看技术,还得看这个公司未来选择在哪里上市、注册在哪里,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、人才引进的便利性、税收的优惠等等,都可能对公司的上市进程和上市后的发展产生实际影响。尤其是对于一些科技创新型企业,它们对北京的政策环境、人才资源、以及首都的品牌效应是很看重的。所以,很多公司即使面临一些注册地的选择难题,也会尽量把核心团队和重要决策部门留在北京。这也就意味着,即便是统计数字上“注册在北京”的公司少了,但“实际控制权、研发主体在北京”的公司,可能还是相当多。

所以,回到“北京上市公司有多少家”这个问题,我通常不会给一个死板的数字。我更愿意去梳理它背后的逻辑:北京的优势产业在哪里?哪些行业正在崛起?哪些公司代表了北京的创新力量?这些比一个简单的计数,更能体现北京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潜力。如果你想做这方面的研究,我建议你还是要结合具体行业、具体公司的实际情况,而不仅仅是盯着一个静态的数字。毕竟,资本市场的游戏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加减法。

相关推荐

什么是震荡市:一个老韭菜的随感录

什么是震荡市:一个老韭菜的随感录

震荡市,这词儿听起来挺玄乎,好多新来的朋友一听就迷糊,以为是啥高深莫测的理论。其实吧,在我看来,它就是市场进入了一个 ...

· 5小时前
七河生物科技怎么样:一些从业者的真实看法

七河生物科技怎么样:一些从业者的真实看法

“七河生物科技怎么样?”这问题,在我看来,问得太直白,也太笼统了。就好像问“这家医院好不好?”一样,得看你想看什么病,找 ...

· 12小时前
申请摘帽多久?聊聊那些我们和“摘帽”赛跑的日子

申请摘帽多久?聊聊那些我们和“摘帽”赛跑的日子

“申请摘帽多久?” 这个问题,问得太实在了,也太折磨人了。好多客户一上来就问这个,眼神里带着点急切,又有点茫然。其实, ...

· 18小时前
明年哪个主席?这事儿,没那么简单

明年哪个主席?这事儿,没那么简单

“明年哪个主席?” 这个问题,听起来像是等着天上掉馅饼,或者是在股票市场里问“哪只股票会涨停”。但实际上,在我们这个行业 ...

· 1天前
公司过会要多久: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杂谈

公司过会要多久: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杂谈

“公司过会要多久?”这问题,问出来就知道是还没真正经历过这事儿的。以为有个标准答案,或者有个固定流程,像盖个章那么简单 ...

· 2天前